随着2025年下半年的临近,中国保险业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旨在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并降低成本,在这场变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老年人能否适应这种数字化浪潮?保险业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转型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更需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挑战,确保数字包容性成为核心目标。

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

2025年下半年,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化阶段,通过智能客服、线上理赔、个性化产品推荐等功能,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更便捷、精准的服务,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高效地定价和承保,而区块链技术则能增强数据安全性和透明度,数字化平台允许客户通过手机APP或网站自助办理业务,减少线下排队和纸质流程,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数字鸿沟与温情跨越,2025下半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下老年人的适应之路  第1张

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数字化渗透率已超过60%,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成本节约——数字渠道的运营成本比传统线下模式低30%左右,这场变革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挑战,尤其是对老年群体而言。

老年人面临的适应挑战

老年人作为保险服务的重要用户群体(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其中许多人持有养老、健康等保险产品),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多重障碍,数字技能不足是主要问题,许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APP操作不熟悉,甚至缺乏基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24年60岁及以上网民的占比虽有所上升,但仍有近40%的老年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轻松访问线上保险服务,如查看保单、申请理赔或咨询客服。

心理和信任障碍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往往更依赖线下人际交互,对数字渠道的安全性存疑,他们可能担心线上支付会导致信息泄露或诈骗,视力下降、手脚不灵活等身体因素,也增加了使用数字设备的难度,如果保险业一味推进数字化而忽视这些现实问题,可能会导致老年客户的服务体验下降,甚至引发社会不公平现象。

保险业的应对策略:包容与创新并存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2025年下半年的数字化转型,保险业需采取多维度策略,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

推出适老化数字产品:保险公司应优化APP和网站界面,设计大字版、语音助手、一键操作等功能,降低使用门槛,中国平安已推出“长辈模式”保险APP,通过简化流程和增加语音导航,帮助老年人轻松办理业务,2025年下半年,这类适老化设计将成为行业标准,而非可选附加项。

加强线下与线上融合:数字化转型不意味着完全取代线下服务,保险公司可保留线下网点,并培训工作人员提供“数字辅助”服务,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线上工具,通过电话客服、视频咨询等混合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选择,友邦保险在2024年试点“数字+社区”服务,通过社区中心组织培训课程,教老年人使用保险APP,收到良好反馈。

提升数字素养与信任度:保险业可与政府、社区合作,开展数字教育项目,帮助老年人提升技能,通过透明化数据使用政策和增强网络安全措施,建立老年群体对数字渠道的信任,2025年下半年,预计更多保险公司将投入资源于用户教育,例如制作视频教程或举办线下工作坊。

个性化服务与政策支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慢性病管理或养老规划),保险公司可开发定制化数字产品,并结合人工智能提供提醒服务,政府层面,应出台政策鼓励包容性创新,例如对适老化设计给予税收优惠,或将数字包容性纳入行业考核指标。

迈向包容性数字化转型

2025年下半年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它必须以“科技向善”为基石,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排除在数字红利之外,通过创新产品设计、融合服务模式和加强教育支持,保险业不仅能帮助老年人适应变革,还能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场转型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效率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人。

在这个数字时代,保险业的责任不仅是销售保单,更是守护每一个年龄段的尊严与安全感,2025年,让我们携手跨越数字鸿沟,共同打造一个温暖而智能的未来。

关于数字鸿沟与温情跨越,2025下半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下老年人的适应之路的相关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欢迎继续浏览本站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