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利率3.5%的存款产品仅剩最后3天购买期!”“智能存款、分段计息产品即将下架!”——如果你近期在银行APP或理财平台上看到过类似提示,那么你正见证着一场席卷金融市场的深度变革。

2023年末至2024年初,多家银行陆续发布通知,宣布暂停销售“靠档计息”“分段付息”“周期派息”类存款产品,监管层窗口指导持续加压,要求商业银行在特定时间节点前完成高成本负债产品的清理工作,这意味着,曾被投资者视为“薅羊毛神器”的高息存款正在进入最终倒计时

高息存款倒计时!这类产品即将全面停售,你的钱该放哪里?  第1张


什么是即将消失的“宝藏存款”?

本次停售潮针对的主要是三类产品:

  1. 靠档计息存款
    传统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通常0.2%-0.3%),而靠档计息产品则根据实际存期匹配最接近的定期档位利率,例如存满1年提前支取可按1年期定存利率结算,极大提升了流动性收益。

  2. 分段计息产品
    将存款周期分割为多个计息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利率计息,常见于按月、按季度派息的结构性存款或大额存单,实际年化利率常逼近4%。

  3. 周期派息型智能存款
    通过“存款转让”等设计实现短存长取,例如5年期存款每3个月派息一次,客户可随时赎回且不影响前期已获利息,实质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创新套利。

这类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模糊了活期与定期的边界,通过技术性设计变相突破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上限,成为银行揽储的“利器”。


为什么监管坚决“斩断”这类产品?

停售背后是一场关于金融安全与公平的博弈:

银行利差压力接近临界点
“高息揽储”直接推升银行负债端成本,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73%的历史低位,多地农商行、城商行依靠此类产品维持规模,但长期可能导致盈利能力恶化甚至局部风险。

扰乱存款市场竞争秩序
中小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全国性销售高息存款,突破地域限制,迫使大行被迫跟进,引发“揽储大战”,这违背了“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定位,导致资金空转套利。

与货币政策导向相悖
央行持续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以支持实体经济,而高息存款却推高银行资金成本,最终传导至贷款利率,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消费者保护隐忧
部分产品设计复杂,普通投资者误将其当作普通存款,忽略其中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如平台转让机制失效)和条款陷阱。


停售倒计时,投资者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保守型投资者:

  • 抓紧最后窗口期:仍可尝试在属地中小银行网点或APP寻找存量额度,但需确认产品合规性及银行资质。
  • 转向替代品
    大额存单:20万起投,利率略高于普通定存(目前3年期约2.6%-3.0%),可转让但流动性受限。
    国债:2024年首期储蓄国债3年期利率2.63%,5年期2.75%,信用等级最高。
    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产品收益率近期回升至2.4%-2.8%,流动性极佳。

如果你能承受一定风险:

  • 纯债基金:年化收益3%-4%,需承担净值波动,建议持有期1年以上。
  • 银行理财子产品:选择R2级以下封闭式产品,当前业绩基准约3.2%-3.8%。
  • 增额终身寿险:长期复利接近3.0%,兼具储蓄与保障功能,但流动性差(锁定期5-10年)。

长远趋势:存款回归“平凡时代”

本次调整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存款产品将呈现两大特征:

  1. 利率差异化缩小:同一期限产品在不同银行间的利差收窄,银行需通过服务而非价格竞争。
  2. 真正结构性存款崛起:与汇率、利率、指数挂钩的合规结构性存款将成为高收益存款替代方向(保底利率+浮动收益)。

告别“躺赚”,迎接资产配置时代

高息存款的退场本质是金融回归本源的必然,对投资者而言,依赖单一无风险高收益产品的时代已然终结。构建包含存款、债券、基金、保险的梯次资产组合,才是应对低利率周期的长期解决方案。

金融监管的钟声从不因个人意愿而停滞,唯一的选择是在规则变化前重新校准财富的航向。

(注:具体产品停售进度请以各地银行通知为准,投资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关于高息存款倒计时!这类产品即将全面停售,你的钱该放哪里?的相关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欢迎继续浏览本站其他精彩内容!